为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需的人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贯彻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为契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在办学层次、规模、质量、效益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稳步提升
2006年,原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原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我校,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过五年的建设,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稳步提升。一是师资队伍明显加强,办学空间显著拓展。“十一五”期间,我校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由563人增加到875 人,师资结构日趋合理。学校举全校之力,推进新校区征地各项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校园占地面积从不足300亩增加到现在的1585亩,新校区建设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二是学科专业得到拓展,办学层次进一步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本科专业数由29个增加到47个,民族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系统理论等4个学科点获得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资格,实现了硕士授权点零的突破;三是科研实力大大增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明显增加。近五年来,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升,科研课题立项不断取得突破,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办学投入力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增长,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四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我校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各大竞赛中获奖,学生“双证书”率稳步上升、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十一五”期间,我校师资培训中心共举办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班、中高职学校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256个,培训人数达12115人次,服务职教的能力大大加强。此外,留学生教育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学生招生规模从30人增加到现在的162人,生源来自全世界26个国家,留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五是重视加强对天河学院的管理,实现了该校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
2.办学定位更加明确,服务职教特色凸显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定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建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全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建成了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创新基地。我校长期与英、美、德、加、澳等国开展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我校先后被教育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国家级培训基地;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确立为“国家民委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和“广东省民族干部培训中心”;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基地。
3.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师生职业技能增强
“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强化“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内涵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实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一是有针对性地对校级立项进行规划指导,颁布了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指南。自2006年以来批准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27 项,我校教师承担省、厅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1项;二是积极培育、组织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我校“面向、服务与引领职教,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职教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项目,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是制定并实施了职教师资特色鲜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教育从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技能传授能力)培养,实现了“学科本位”向“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四是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积极开展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五是积极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我校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列入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06年以来,学校把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作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坚持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工程,学生的职业技能明显增强。绝大部分毕业生取得了“双证”,并有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我校培养的“知识+技能”型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深受各中职学校等用人单位的欢迎。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9年,学校又获得了“中职硕士”授予权,并开始招生。2007年,民族研究所获批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机电一体化实验室被授予“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职业技术教育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我校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共发表学术论文4955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975篇,三大索引收录419篇;出版学术著作与教材267部;获得各类校外科研立项420项。
5.党建思政常抓不懈,素质教育卓有成效
学校党委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党员师生理论武装不断深化,思想建设明显加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日益凸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有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作风建设不断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师中先后有9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学校党委在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主题教育活动,定期召开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第二课堂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生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校以育人为本,师以严教为业,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由我校编写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丛书获2010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先后获2009年广东省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优秀论文特等奖,2010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我校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类课外科技文化竞赛,以及各行业专业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我校学生获得省级奖项68个,全国性奖项261个。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深受社会各界与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近五年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8.3%。
6.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校园风貌和谐文明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实现科学管理。2006年,学校把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作为年度主要工作,并成立了学校规章制度编委会,历时1年,于2007年完成了涉及学校党委、行政各个部门共八大册13本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汇编工作,从而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此外,学校高度重视和谐校园建设。一是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把维护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摆在突出的位置。二是在招生工作中实施“阳光工程”,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三是对特困新生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并依据新生家庭困难程度向银行推荐办理助学贷款,保证新生顺利入学。四是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积极开展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重视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为师生营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生活和工作环境。
7.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新校建设迎难而上
“十一五”期间,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5766万元增长到10820万元,生均由4184元增长到7720元;多媒体教室从30个增加到126个;计算机拥有数从3994台增加到4286台;数字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实现了四校区的互联互通,校园网络由千兆升级到万兆,基本形成了体系完善、技术先进、覆盖广泛、应用简便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由1020076册增加到1648571册,生均由75.67册增加到117.64册。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为更好地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向发展成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更高目标迈进,我校新校区的各项工作在曲折中艰难突破。至“十一五”末,新校区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征地补偿、规划条件论证、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一期工程规划报建、一期工程勘察设计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新校区全部用地已经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一期工程部分建筑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基本具备开工建设的条件。
(二)目前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处于大力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时期,也必将是我校大发展时期。我校的发展既迎来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打造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为我校探索产业链、岗位链和人才培养链三大“链条”紧密联结,构建职教师资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服务职业技术教育的能力,又快又好地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职教师资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2.面临的挑战
面对广东经济社会和职教快速发展的形势,我校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新校区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建设资金紧缺;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教学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学科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领军型学术带头人严重不足;管理队伍和管理水平仍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从我校建设国内一流的技术师范大学的目标来看,都迫切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的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广东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出发,围绕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落实《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需要,学校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发展定位,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精神,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严教为业,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校风。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职业教育服务上来,全面转变办学观念,全面调整和优化学校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全面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师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为广东省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真正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摇篮,把我校建设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为广东职业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建设成为一所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师范大学。
1.“十二五”规划目标(2011—2015年)
办学规模:本科生年招生超过4500人,在校本科生规模超过18000人;硕士生年招生超过300人,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1000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0000人;同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以及合作办学等工作。
学科和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广东现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以工、管、教育类学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教、法、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到2015年,力争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扶持建设学科3个以上,增加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2个以上、二级学科点8个以上,专业学位点3个以上,中职硕士学位二级学科4个以上,并在“十二五”末做好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各项准备工作。
本科专业数达到55个左右,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专业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并重点培育8—10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4—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力争打造出2—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和创新精神,且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40%,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0%,教授和副教授占到专任教师的40%以上。
科学研究与创新:力争年均科研经费达到500万元。争取在重大科研成果、出版学术专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基本建设:基本完成新校区主体工程,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
2.中长期目标(2016—2020年)
到2020年的远景目标是:学校发展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积极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基本完成新校区的建设;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5000人左右,研究生达到2000人,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新校区建设工程
学校计划按20000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对新校区进行规划建设,新校区用地总面积839904㎡(约合1260亩),按照政府规划部门批准的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逐步完成新校区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701250㎡(计算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约617300㎡),其中:教研实训用房281000㎡,校行政用房17750㎡,文化体育活动用房27600㎡,后勤保障服务用房373400㎡,公建配套设施1500㎡。
一期工程建设在2012年前完成,总建筑面积约12.4万㎡,可容纳全日制普通在校生4000人。具体建设项目:教学楼、图书馆、校行政用房、二级学院(系)教学行政用房、学生食堂、学生宿舍、400m跑道标准运动场,并配套室外篮、排球场、网球场等运动场所。
二期工程建设在2015年前完成,可容纳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5000人。
三期工程建设在2020年前完成,可容纳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000人。
(二)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提升工程
1.专业建设。以名牌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一是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力争再培育8-10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4-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二是加强新办专业建设。争取每年增设1-3个适应广东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
2.课程建设。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建设100门校级精品特色课程,力争省级精品课程10门以上,并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3.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把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我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学校拟投入资金建设6-8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展建设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0个,使每个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总数不少于5个。
4.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通过组织参加各类高水平课外科技文化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加强大学生创新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意识。
5.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有力而精良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建设15个以上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6.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学校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根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坚持常规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量化指标建设,加大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奖惩力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7. 继续加强对天河学院的管理,全力以赴支持天河学院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为适应广东职业教育大发展对高素质职教师资的迫切需求,提升我校在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地位,我校要进行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从相对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合作办学转变。以职业院校师资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构建由用人单位(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涵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工作,重点做好招收留学生和对外合作办学工作。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向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转变。探索构建突出职业教育从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教学做→教”一体化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从业能力(职业技能传授能力)。进一步探索实践“3+2”专升本和专本连读等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新途径。
(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满足学校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1.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工作,围绕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大力加强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进工作,重点引进领军型人物、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中青年优秀学术骨干以及优秀的学术团队。
2.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健全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的选拔、培养管理制度,采取“择优选拔、重点扶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选拔培养一批教学、科研成绩显著,具有较好潜力的教师,积极培养他们成为省内或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通过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等,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适应我校办学定位,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计划、推进校企合作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更新其知识结构,为学校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师资保障。针对教学需要,有选择地引进相关企业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在一些重点发展学科设置教师特岗,引进企业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
(五)学科建设工程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以工、管、教育类学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教、法、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1.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提升学科层次。力争建设三个学科优势明显的学科门类,并建设好相应的一级学科。
2.加强硕士点建设。争取增加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以上,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5个以上,专业学位点达到3个以上,中职硕士学位二级学科4个以上。
3.加强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十二五”末,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1000人,其中统招硕士研究生500人,专业硕士生200人,中职硕士300人。在硕士研究生试点专业中,培育10—15门精品课程,建设多门省级精品课程。
(六)科研水平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学校科研工作的重心将放在“营造科研环境,培育优质成果;建立科研团队,提升整体实力;扶持科研基地,扩大服务社会”上,促进我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研经费总量的跨越式增长。
1.完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培育优质科研成果。调整科研奖励政策,强化质量意识。对发表高水平论文以及取得具有标志性或有重大影响成果的人员进行重奖,保持各学科在权威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持续增长。加大科研成果的培育力度,进一步优化成果申报工作,力争我校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获奖数量有较大的提升。制订科研指标量化考核办法,加大奖励力度,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实现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跨越式增长。
2.建立科研创新团队,着力提升科研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校发展的定位,制订我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全校资源,建立若干个符合学科专业建设方向,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能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科研创新团队。采用量化考核,实施目标管理,给予经费支持。力争在承担国家、区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上有所突破。
3.继续支持我校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方面的优势,提高其对学校科研成果的贡献率。确保我校现有的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优良的成绩通过评估与验收。同时,开展校级重点学科和科研型重点实验室的遴选,增加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我校在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中实现新的突破。
4.构筑科技开发平台,推进横向科研工作。以珠三角地区为重点,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建立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一批科技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面向广东经济社会主战场,围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和各类横向科研与技术开发,争取横向科技开发和服务社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七)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工程
深化“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内涵建设,启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工作,尤其是要建立从中职、高职到应用型本科以及专业硕士学位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实践探索。
1.大力开展职教发展研究,特别是具有广东特色的职教发展研究。组织一批广东职教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努力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2.建立省级职教研究院。为适应广东职教形势的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研究水平,争取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力争将我校职教研究所建成省级职教研究院。作为教学科研型机构,职教研究院将以培养高层次职教研究人才为主,并主动探讨职教理论前沿问题,促使我校真正发挥在广东职教领域的引领作用。
3.开展新型实训中心建设。体现“合作、创新、服务”的理念,以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新型工业实训中心,努力建成1—2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进一步拓展劳动技能鉴定的工种范围和级别层次。
(八)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工程
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工程是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改革创新党建工作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完成学校建设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1.坚持认真扎实抓好党建工作。学校要高度重视,完善机制,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一是以提高思想理论素养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干部师生;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的大局,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推动学校“十二五”科学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二是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重点,以提高领导班子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提升教学科研的能力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为着力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坚持以事业发展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作风建设为支撑,加强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科学管理水平。三是以增强党的基层活力为重点,以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增强学校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质保量发展党员。四是以加强学习、健全制度、加强监督为重点,着力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把“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贯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校以育人为本,师以严教为业,生以成才为志”的“三风”建设为目标。一是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二是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四是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五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六是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凝聚全校育人的各方力量,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工作格局,努力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育人合力,努力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特色办学的发展之路,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办学实力为目标,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员工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重视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师生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贡献。
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各级班子建设,落实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强化服务意识,造就一支勤于思考、勇于改革、锐意进取、廉洁奉公的管理队伍。要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落实学校“十二五”及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中来,培养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学校发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强大合力。
(二)制度保障
1.坚持依法治校。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中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2.积极贯彻和执行上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校务公开制度,促进和规范我校的改革发展。
3.坚持依托广大师生办学,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离退休人员、各民主党派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教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4.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职能、规范管理为核心,建立起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健全科学有效的学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二级单位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5.努力改善教职员工工作条件,逐步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根据国家、广东省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安排,积极推进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三)资金保障
1.加强管理,开源节流。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育经费,确保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大经费的监督力度。学校各项经济活动要纳入审计范围,特别是要加强对经费收支和基建项目的审计和监督,实施重点投入跟踪审计,坚决杜绝各类资金违规使用,防止浪费。
2.拓宽渠道,筹集资金。要通过多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十二五”期间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资金需要。一是争取政府支持,增加对我校的办学投入;二是继续争取银行贷款项目,合理利用银行贷款;三是探索实行校区功能置换,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四是确保适度的办学规模,增加学费收入;五是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六是积极争取企业、社会团体和广大校友的资金支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学校财力。
(四)后勤保障
1.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主动适应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努力探索后勤保障的思路、方案和措施,积极推进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构建集约化管理模式,建设节约型校园,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快捷、优质的后勤服务。
2.创建平安文明校园,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坚持和完善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维护学校稳定。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校园。